刘备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是不是早就知道马谡会死)
马谡失街亭,孔明泪泣流;
独愧怆然处,感怀先帝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只因街亭之失,造成了全线大军的败退,也进一步将刘备的识人之能推向神坛。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对诸葛亮言及:“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真是为了单纯的提醒诸葛亮吗?
其实,以祥子浅见,其中可能大有文章。
其一:刘备话中有话,借小小马谡,从侧面提点诸葛亮的用人之能有所不足。
当时,刘备正处于生命的弥留之际,每一字一言一语,自当不会无的放矢。为何要单单提出和诸葛亮情同师生父子的马谡呢?
只因,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与缺点,而诸葛亮的缺点又很难令刘备放心。那就是诸葛亮的用人之能不足,主要是较为感性和苛刻。
从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不难看出,蜀国后期人才极其凋零。
因此,刘备才利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宝贵时间,借用小小马谡侧面提醒诸葛亮的用人短板。可惜的是,刘备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溘然离去了。是否还有让诸葛亮多给马谡基层历练机会后再行重用的意图,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并非刘备看透马谡,而是刘备看透了诸葛亮。
那么,刘备主要从那些方面看透了诸葛亮呢?
一是当曹操用假信欲将徐庶骗至曹营前,徐庶曾前往诸葛亮处,并向其推荐刘备为可辅之主。当时,以诸葛亮之能,不可能看不出其中有诈,但其并未提醒一二。
因为,诸葛亮非常想要一个能够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舞台,而这个舞台的主角只能是自己。如果,他没有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就不会费尽心机去研究各诸侯的优劣了。
由此可见,其性格较为独权,一但掌权也更加容易信任和重用紧随自己之人(也就是比较听自己话的人)。
二是诸葛亮的威望不足,在指挥魏延、李严以及陈到等大将不顺的情况下,可能会盲目重用马谡。实事也正如刘备看透的一样,果然在决定街亭防守将领时,将大将魏延置于并不重要的列柳城,用于策应马谡,最终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其实,除了大将魏延足胜街亭防守重任外,李严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只为李严同为刘备托孤之臣,诸葛亮怕其影响自己的权威,所以将其置于江州之地,用于防守江东孙权。同样,作为刘备的侍卫长陈到,一生追随刘备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自然能力不俗。
但最终的结果,诸葛亮并未将此三位大将列为自己心中的重用名单。
三是历练是人生必经的发展规律
马谡自从跟随诸葛亮以来,并未经历太多的战事,也未有前线作战的经验,如果临阵重用,后果自然无法想象。而如果能多给马谡一些锤炼的机会,以马谡之智也必然会是一个可造之才。但遗憾的是,这些话刘备是没有机会再跟诸葛亮讲了,而诸葛亮也正如自己担心的那样,临阵重用了马谡。
最后淡淡来了一句“悔不听先主之言”,便将自己用人不当的重大过错掩饰了过去。
身为人主,对自己的手下必须要足够的了解,才能用之信之,刘备是个懂得察言观色的君主
而马谡也是随着刘备入蜀的,占据益州后,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等等,可见刘备一直在看他的表现为人等,长时间的对他考察,性情品行已经摸得八九不离十了。
其二,通过他人的评价以及议论。
马谡的哥哥马良,比马谡混的好,官至侍中,可见相对于马谡,刘备更宠爱马良!
而马良和马谡是亲兄弟,谁能比马良更了解马谡呢?马谡有几斤几两, 兄长肯定一清二楚呀。
刘备私下里肯定和马良等人议论过这事,马谡言过其实的缺点可能是马良透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