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战死沙场”的十大名将
三国是一段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年月,也是一个名臣猛将辈出的时代。“武夫征战死沙场,文臣经略死庙堂”,战场捐躯,马革裹尸也许是武将们最好的宿命。
但纵观整个三国,我们却发现真正战死沙场的武将并不多,例如“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竟然在史书上找不到武将阵亡的记载!或许是武将惜死,也或许阵亡者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成了可怜的“无名之辈”。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三国时期都有哪些死在战场上的名将。
第十、颜良文丑,战役:白马之战、延津之战
颜良、文丑在史书上出现的次数不多,甚至连自己的个人传记都没有,但从侧面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颜、文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将。
《三国志》记载孔融的评价:“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对颜、文二人的勇武推崇备至。但颜良、文丑勇则勇矣,却有勇无谋,荀彧评价道:“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连袁绍自己的谋士沮授都说:“(颜)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但不论怎么说,颜良、文丑都是当时人眼中了不得的猛将。这二人是怎么死的呢?
颜良死于“白马之战”,被关羽所杀。《三国志•关羽传》记载:“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
当时袁军中了曹操军师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被曹军突袭了颜良军后方,颜良仓促应战,被关羽阵斩于万军丛中。“万军斩颜良”也让关羽扬名天下,自此之后到两晋南北朝,但凡猛将“必比之关、张”。
文丑死于“延津之战”,被乱军所杀。同样是曹操的军师荀攸,以粮草为诱饵,突击文丑军,袁军大乱,文丑战死。此战曹军不过六百骑兵,而文丑、刘备足有五六千骑,却一败涂地,可见文丑实在是有勇无谋。
《三国志•武帝纪》:“(曹)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第九、庞统,战役:雒城之战
有人会说庞统为谋士,而非武将,其实不然。在三国这段历史上,有些人有些时候并不能单纯的以“谋士”“武将”来进行定位,就比如我们常把陈宫定位为谋士,但在史书中却可以看到对陈宫的描述为“吕布之大将”。
庞统也是如此,后世曾有人评价:“蜀将关、张、庞统,吴将如周瑜、鲁肃,志长命短,天下重惜之”。更何况,如果一个谋士不老老实实待在营中出谋划策,而是率军冲锋陷阵,那他就不能称之为“谋士”了。
庞统也是死在统军作战的过程中,《三国志•庞统传》记载“进围雒城,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庞统在雒城之战中,率领部队攻城,结果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箭射死。我们见过“率众攻城”的谋士吗?很少,庞统算一个,而且活活把自己玩死了。
第八、陈武,战役:合肥之战(215年)
陈武是“江表十二虎臣”之一,但存在感并不高,但他所阵亡的这场战役,却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张辽“八百破十万”之战。
《三国志•陈武传》对陈武之死记载较为模糊,仅此一句:“从击合肥,奋命战死”。但我们从《张辽传》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猜测,张辽所斩的“二将”包不包括陈武呢?
这难以确认,如果陈武并非死于张辽突袭,那就是死于后面的“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是张辽数千人追杀孙权一千人,孙权九死一生,看情形反而更符合《陈武传》里那句“奋命战死”。
第七、黄祖,战役:江夏之战
黄祖是刘表的心腹大将,一直是荆州对抗江东的先锋军,《三国志》中记载黄祖“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当初孙坚受袁术之命攻打荆州,就是被黄祖的部将暗箭射死。
所以对于孙权来说,黄祖与之有“杀父之仇”。于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讨伐黄祖,最终黄祖兵败,在逃亡途中被斩杀。
第六、董袭,战役:濡须口之战
同陈武一样,董袭也属于“江表十二虎臣”之一,这两人也是“十二虎臣”中唯二战死的两位。
然而和陈武不同的是,陈武是战场被杀,董袭却是在战争中因沉船事故而被淹死的。
曹操进攻濡须口的战役中,董袭率军抵抗,却没想到晚上狂风突起,战船倾覆,当时的众将士都劝董袭弃船逃生,却被董袭严辞拒绝。
《三国志》记载董袭的话:“受(孙)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作为一名“船长”,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不知道该评价他“英勇”还是“迂腐”了。
第五、典韦,战役:宛城之战
在整本《三国志》武将传记中,《典韦传》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他武将传记记载的都是军事生涯的经历,唯有典韦,几乎算是一本“武侠小说”!
《典韦传》详细的记载了典韦在战场的表现,甚至细节到了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我们且看下面这段:
“时四面又急,(典)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在宛城之战中,曹操纳张济之妻,这惹恼了张济的侄子张绣,致使张绣降而复叛,猛攻曹操。
危急时刻,负责护卫曹操安全的典韦挺身而出,为曹操的逃离赢得了时间。史书上对典韦的战斗过程大书特书,原文如下:
“贼前后稍至,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嗔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视之。”
典韦最后一战,受伤数十处,依然能够用两臂夹死两人,吓得其他人不敢近前!若论三国之猛将,典韦必定榜上有名!
第四、魏延,战役:与杨仪争权失败
魏延是三国历史上让人颇为惋惜的人物,当初他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时曾豪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然而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没有死在对魏作战的沙场,却死于蜀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诸葛亮死前曾留下密令,命蜀军退回汉中,由魏延断后,若魏延不愿归蜀,大军就自行离去。《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还是了解魏延的,知道魏延肯定不愿意无功而归国,所以诸葛亮也不为难魏延,让大军自行撤退。
果然,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但杨仪等人决定遵照诸葛亮的遗命,率军撤退。魏延听说后大怒,先行一步引军南归,然而过分的是,魏延在撤退的路上烧毁了阁道。以至于当魏延、杨仪相互诬告对方谋反时,蜀汉的大臣们纷纷站到了杨仪一边。
魏延退到南谷口,率军攻击杨仪,结果还没交战,魏延的军队就在王平的喝骂中溃散了,魏延和其子数人逃奔汉中的途中被杨仪派来的马岱斩杀。
魏延死后,他的头颅被送到了杨仪面前,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得意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接着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的悲剧在于一时冲动,不但违背了诸葛亮的遗命,更是在撤退的途中公然烧毁栈道,行为过激,导致自己失去了“大义”名分,于是被杨仪击败。若是魏延能够隐忍不发,论军中地位和资历,蜀国未来朝堂的扛鼎者,除了他魏延还能有谁呢?
第三、张郃,战役:木门之战
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位战死沙场的名将,也是三国历史上战死武将中军衔最高者。
张郃战死前的军职为“征西车骑将军”,在汉代军制中,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可以说是军方的第三号人物。
且张郃在战场上也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刘备和诸葛亮对他都非常忌惮。《魏略》记载:“(夏侯)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三国志》记载:“自诸葛亮皆惮之”。
然而在诸葛亮的北伐战役中,当诸葛亮粮尽退军时,张郃领军追击,在木门遇伏,被箭射中膝盖而死。
关于张郃之死,在《魏略》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葛)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由此可知,张郃的遇伏,司马懿要负直接责任,正是在司马懿的强制下张郃才受命追击的。
所以有阴谋论认为张郃之死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司马懿借此除去了自己在军中最大的制约者。但真相如何,已不为后人知晓。
第二、夏侯渊,战役:定军山之战
如果说张郃的死是因为有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那么夏侯渊的战死则纯粹是自己作死。
刘备在平定川蜀刘璋后率军北上,与曹军争夺汉中,此时汉中魏军的总指挥就是夏侯渊。
刘备先是猛攻张郃,让夏侯渊分兵援救,然后让人焚烧了曹军的军事设施————鹿角,于是此时的夏侯渊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亲率400士兵修鹿角!结果被刘备抓住战机,命黄忠擂鼓进击,一战斩之。
在《太平御览》中对此记载的很详细:“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兵四百行鹿角,因使士补之”。
作为集团军总指挥,却带兵在一线干起了土木工作,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曹操知道后大骂:“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真是应了那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谁不死你也得死”。
第一、关羽,战役:荆州之战
为什么把关羽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每一个热爱三国的人来说,关羽失去荆州并兵败身死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事件。而且关羽阵斩了榜末的颜良,把他放在第一,也算合适了。
襄樊之战后,关羽得知荆州被吕蒙偷袭,急忙率军南撤,意图夺回南郡,却没想到大军走到半路,竟然自行溃散了!关羽无奈,只得率残部退到麦城。
其后关羽诈降,自己率数十骑逃向益州,却在临沮遭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最终关羽父子在临沮被斩首,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关羽的死亡,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势再也不能被改变,其后的刘备虽然举国东征,也没有打破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
很多人骂东吴的“背后偷袭”,是鼠辈耳,但如果我们站在孙权的立场上,就会发现攫取己方最大的利益,才是当前局面下的最优选项。
在整部《三国志》中,得到“万人敌”称号的只有关张;可以“威震华夏”的,也只有那个关云长。
总结
为将者战死沙场,我们可能会觉得“死得其所”,但我们要知道,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不知道有多少将士捐躯,有多少英魂埋骨,这些人,在史书上可能连一席之地都无。
以上就是战死沙场的三国十大名将,除了这十一人,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死在战场的武将,因知名度不够,故没有列入。还有一类被俘后劝降不从而被斩的,如吕布、庞德等,也未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