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给逝者烧的纸人不能画眼睛?传承千年的习俗,不单单是迷信
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千千万,有报丧、招魂、送魂、上香、烧纸、踩院等等。在完成这一仪式的过程中,生者表达了对死者的思念、尊重。这些仪式体现了古人的世界观,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死的观念。
这么多习俗都各有特色,但要说到比较诡谲瘆人的,那可能很多小伙伴都会想到纸扎的假人。它们大多有着雪白的纸面,酡红的面颊和空洞的双眼,看着像人又不是完全一模一样,恐怖谷效应让它们看起来诡异非常。
这些纸人用来烧给已经亡故的人,正如纸钱。我国的丧葬文化认为,阳间的人把纸钱用火烧尽,就可以让阴间的灵魂收到这些钱。烧的纸人同理,阳间的人可以用火把纸人烧给阴间。
对于给逝者烧的纸人,还有一点细思极恐的“讲究”,那就是一般在行的纸扎人从业者不会给它们画上眼睛。大家都听过画龙点睛的故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载,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画上眼镜后龙就腾云而去。
那为什么不给纸人画眼睛呢?难道是怕纸人活过来吗?这听起来颇有神秘学气质的习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从纸人的起源开始了解这一行当吧。
纸人的起源
要了解纸人的起源,就要明白我国历朝历代的丧葬文化和相关习俗。实际上,我们的丧葬传统相当繁琐复杂,往往随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如众所周知的藏族的传统葬俗天葬、水葬,彝族的传统丧葬方式树葬。
这些丧葬仪式大多和宗教信仰、地域文化有关,如彝族居住地树林草木多繁茂,所以流行树葬;藏族的天葬是受佛教影响,采取天葬的方式把逝者的遗体喂给秃鹫,以此切合佛教传说中的佛祖释迦牟尼割肉喂鹰、以身饲虎的典故。
除了天葬、树葬,传统的最常见的丧葬方式大概是土葬。不论是下葬前还是下葬后,传统的土葬都有许多礼仪。如在下葬前入殓、吊唁、哭丧、送葬等仪式,下葬后还要进行头七、招魂等活动。
众多丧葬仪式中,有一样极为原始残忍的方式,那就是殉葬制度。在原始社会时期,私有财产出现前,大家都是共同劳作,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对于产品实行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当时的文明程度很低,于是有了个人财产这些最早的原始人就开始保护这些财产,代代相传。百万年的演变后,占有大量财产的这些人逐渐成为奴隶主,奴隶社会由此形成。
早期的殉葬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当时的国家首领在死后往往会要求其妻妾奴仆进行殉葬。殉葬不同于陪葬,后者是待陪葬者自然死亡后葬入同一个陵寝,前者却是将活生生的人以非自然手段将人和逝者一同埋入墓穴陪葬。
殉葬有自愿有非自愿之分,一般分为活殉、杀殉和死殉。死殉大概是其中唯一一种自愿殉葬,是殉葬者自杀后葬入陵寝。
杀殉是将人杀死后再进行殉葬,《墨子·节葬下》就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 的记载。天子杀人进行殉葬,多的时候杀几百个,少的也有几十个这么多。
活殉是几种殉葬方式里最残忍的,它是将殉葬者活生生封入陵寝中,最后这些人往往窒息而死,十分痛苦。
《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丧女后,让人“舞白鹤于吴市中”吸引百姓。百姓随着舞鹤的人进入墓穴后,“发机以掩之”。也就是说,阖闾把不知情的百姓骗入陵寝中,给他的爱女滕玉公主殉葬。
古墓中有许多金银陪葬,常诱惑盗墓贼铤而走险。不知道的小伙伴们觉不觉得这样殉葬的制度,是不是与陪葬的金银玉器、古玩字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说了这么多,大家想必都感受到了殉葬制度的血腥残酷。不论是活殉还是杀殉,都是对人生命的践踏。这种以人为祭祀用品的殉葬制度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
事实上,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仁爱”观点的出现流行,到汉朝时殉葬的丧仪就已经较少看见了。人们逐渐用猪、牛、羊等牲畜以及木俑和陶俑代替了殉葬的活人,这种野蛮而血腥的殉葬制度渐渐没落,兵马俑就是这种产物。
这些在殉葬和祭祀时用的猪、牛等牲畜就是“牺牲”,其中,只有猪、羊叫少牢,同时有猪、牛、羊叫太牢。直至今日,很多地区在祭祖时也还会用这些家畜,它们被用来替代活人殉葬和祭祀。
需要注意的是,式微并不等于灭亡。殉葬制度一直到清康熙年间被废止之前都还存在,期间有数次死灰复燃。
比如在金、元时期,辽朝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在去世后,有数百名大臣被迫殉葬,甚至直到清初清世祖顺治去世也还有数十妃嫔殉葬。
说了这么多,这和纸扎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其中可内有关窍。我们前面说过,在殉葬制度走向没落的秦汉之际,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替代活人殉葬、祭祀的现象,纸扎人也是活人的替代之一,可能也是从那时开始兴起并且逐渐流行。
纸扎人的兴起可能是受陶俑、木俑价格的影响,陶、木对于贫民来说还是不够便宜。恰逢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价格大幅下降,于是纸扎人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纸质过于脆弱,易腐易烂,如今能找到的最早的纸扎艺术实体是在唐墓中,大概是天宝年间的产物。唐墓中的纸扎已经十分成熟,正如甲骨文之成熟可以反推商之前还有朝代和文明,这些纸扎也能证明在唐以前纸扎就已经存在了。
纸人的用途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的殉葬制度、纸扎人的由来以及发展历史,那你直到纸扎人和活人殉葬都是为了什么吗?其实,这和古人的生死观有关。
古人认为,人死后并不是完全在世界上消失,而是仍然可以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去到另一个世界。我们暂且将我们生活的世界称之为人间,那人去世后去的世界就是冥界,也就是佛教里说的彼岸。
古人相信冥界的存在,有很多方式可以沟通阴阳。正如纸钱,被烧掉后可以出现在冥界给逝去的亲人使用,纸人也是如此。当时能够使用殉葬制度的大抵是王公贵族,谁不想死后还有大把金银钞票挥霍、大群的妻妾奴仆伺候?
于是王公贵族们死时就把奴仆、妻妾甚至是大臣也随自己葬入墓中。希望这些在人间侍奉自己的人,到了冥界依然能为自己所用。
在人间烧大别墅,冥界就能有一样的别墅;烧电视机热水器,冥界也能有电视机热水器。纸扎人也是同理,古人相信把纸扎人烧掉,就可以让冥间的人收到。现代人也常在扫墓祭祖时烧一些纸扎物,希望离去的亲人可以在彼岸世界过得好点。
除了烧给冥界的亲人聊作精神寄托,纸扎人还有引路的作用,一般这样的纸人被称作金童玉女。因为往往是童子穿红衣、童女着绿衣,又被称为“红男绿女”。据传,它们可以指引亡魂去往极乐,随后跟随亡魂侍奉。
纸人的讲究
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的造价大大降低后,纸扎人逐渐在民间兴起流行。据南宋文人吴自牧记录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都市的笔记《梦粱录》中所载,当时杭州的闹市区就已经有 “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了。
南宋至今已经将近一千五百年,可见纸扎人技艺的普及可以说是很早了。在技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很多不可触碰的禁忌。这些禁忌或是前人的经验教训,或是民间的传说附会。
这其中,又数一点最为诡异,那就是这些烧给逝者的纸扎人都不能点上眼睛。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前文提到的“画龙点睛”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还记得,不能给纸人画眼睛的第一种说法和“画龙点睛”相似。没错,根据民间传说,这些纸扎人在点完眼镜后就会复活,拥有自己的意识。
这些纸人被认为可以沟通冥界,有了自己的意识后对于制造它们的人来说是一件很不吉利也很危险的事。
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类似,自古大凡具有人的外观形态的东西,都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再如扎小人的“巫术”,纸扎人也是如此。它们具备人的四肢,通常被认为具有赋灵的效果。
当然,这里的“灵”可不是纸人自己活过来,而是吸引游荡在人间的孤魂野鬼附身在纸人上。这些孤魂野鬼不知好恶,也许会谋财害命。就算不会害人性命,也阴气过重,会影响到生人。
最后一种说法的关键落在所画的“眼睛”上。眼睛在五官中属于监察官,可以观察宇宙万物。一旦纸人被画上眼睛,就可以通过眼睛看到世间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于是纸人就会贪恋人间,不去履行应尽的义务。
这种情况下,纸人会不愿意被烧掉,也就不能去彼岸世界侍奉先祖。这样,子孙后代可能就无法得到祖先的庇护,甚至会遭到报复。顾客的福荫不好,也就不会来照顾纸扎铺子的生意,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有破产的风险。
种种原因影响下,在行的纸扎铺子就不再给纸人画眼睛。没有眼睛,空洞洞的眼眶使本就瘆人诡异的纸扎人看起来更加可怕,该怎么办呢?聪明的民间手艺人想了个办法,在纸扎人的眼眶中用针扎出一个空,这样就不会太阴森可怕。
除了上述说法,对于为什么不给纸人画上眼睛还有很多其他说法,你们的家乡有什么说法吗?
纸人的今天
说完纸人的前世,我们来看看纸人乃至纸扎艺术的今生。纸人自从汉末出现、宋以来盛行,逐渐成为了举办丧葬仪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今天举办葬礼时,仍然少不了这些纸人的踪影,它们俨然不可缺少的丧葬用品。
在出殡、祭祀时,你一定能从送葬队伍中看到红男绿女的身影。它们往往一左一右伴随在花圈左右,处于送葬队伍的最前端,随生者送亡人前往下一个世界。
除了纸人,其他的纸扎物品也在如今的丧葬、祭祀仪式中起到很大作用。直至今日,纸扎铺子仍没有淘汰。它们往往和香烛、冥币等一起销售,小小的门店静静地伫立在街角,售卖纸扎的丧葬用品。
纸扎马、纸扎房子,甚至还有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洗衣机、电冰箱,纸扎的丧葬用品琳琅满目,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无限思念之情。
此外,关于纸扎,还有一件会让你大跌眼镜的事,那就是如今的纸扎技艺已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街边香烛冥币店里默默无闻做纸扎的师傅们,可能也是一位伟大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者,真是让人吃惊。
总结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纸扎人的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秦汉时就已经出现。看着它取代原本应该被活人殉葬的可怜人,一步一步发展盛行,如今再面对金童玉女时,不知道小伙伴们的会不会觉得也没那么诡异了呢?
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论纸扎人背后的传说如何奇诡,相关的禁忌如何怪诞,大家都可信也大可不信。只是对于继承纸扎人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纸扎人的从业者,我们应当做到将他们作为传承传统手艺的工匠,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