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历史上的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贯穿整个五千年文明史,遍布各朝各代,不同官员势力集团相互争权夺利,给社会变迁和政权更迭完成了巨大影响。
各大势力一旦结成一派,不管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朋比为奸,牢不可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是其一派者,不管对与不对,就百般维护。不是一派者,不管错与不错,就百般攻击。视自己一派好坏为生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各派别之间,相互打压,不择手段,毫不顾忌国家大局,直到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安而后快。
秦朝有太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胡亥李斯一派,后以李斯赐死太子和蒙恬结束。
晚唐时期,以牛僧儒为首的牛派和以李吉普为首的李派相互争斗四十多年,连唐文宗都没办法,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之朋难。朋派之祸,甚于安史之乱。
明朝后期,崇祯帝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兴,但是错综复杂的朋党之争使得朝局一片混乱,朝廷在决策和执行上捉襟见肘,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发展都遇到了巨大消耗,大明王朝败于几十万人的建州女真。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几乎全盘继承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遏制朋党之争却做的非常好。
很多人迷惑于清流官员。清流,即是所谓的正人君子,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挑毛病,实则解决不了任何民生问题,却为某些利益集团站台。误国误民,祸及子孙,清流之祸不亚于贪官污吏。
遇到小事情登高一呼,遇到大势力,则毫无思气节投降。
清流表面为民呼吁,其实拉拢人心,形成自己小集团,攫取国家利益,一味拔高道德,缺乏任何敬畏,一旦势力形成,必然威胁国家稳定。
朋党之祸,不可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