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名相姚崇!
姚崇(650~721.9.28),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终年72岁。
开元元年(713年),姚崇出任宰相,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紫薇令,后封梁国公。他任宰相后向唐玄宗提出了十项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采纳。这十项建议具体指:第一,以仁义为先,不要倚靠刑罚来巩固统治;第二,现在国力有限,经不起折腾,十年之内边关不要开战;第三,不得重用宦官,免其干预朝政;第四,皇亲国戚在朝廷不要担任重要官职;第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犯了法就要受罚;第六,除了正常赋税之外,取消一切额外征收;第七,禁止营造宫殿寺院;第八,以礼对待大臣;第九,允许大臣对朝廷政事提出批评建议;第十,严禁外戚干预朝政。这十项建议完全是姚崇针对唐开创以来在政治统治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而特别制定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以说是唐玄宗执政前期的施政纲领。开元四年(716年)12月,为相三载的姚崇辞去宰相的职务。
自古以来,一个盛世王朝的出现,明君贤相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皇帝明,则任人唯贤,四海升平;皇帝昏庸,则任人唯亲,妖孽横行。姚崇是幸运的,遇上正当壮年一心求冶唐玄宗。由于君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几年之间,大唐帝国百废俱兴、吏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开元盛世”的辉煌就此开始。
司马光曾经这般评价姚崇:“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