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乌克兰危机的幕后黑手?
在大家都在关注乌克兰局势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俄罗斯要打乌克兰,乌克兰到底哪里得罪了俄罗斯。
如果你去网上搜这些问题,其中出现的答案,大概率会出现“北约”这个组织!这个组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反复向西方警告,不要进行北约东扩!为什么俄罗斯对这个组织如此敏感,这个组织的背后代表的又是什么呢?
作为本次列车的司机,我将尽可能全面还原这个组织的意义,以及对苏联和俄罗斯的影响!
坐好座位,拉好扶手,我们发车啦!
华约
二战结束后,地球上诞生了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以这两个国家为首,产生了两个阵营。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基本都被落榜生揍得很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紧锣密鼓对欧洲各国进行经济援助,通过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
但这还不够,美国对苏联是很警惕的,苏联的理念已经输出到世界各地,共产主义已经被很多国家认可,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纷纷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而在欧洲,共产党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政坛上也日益活跃。
苏联虽然在二战期间损失惨重,但战争激活了苏联的人力资源和物资生产。到了1945年,苏联红军1136万,而此时英国只有465万,法国只有310万,而本土从未遭受过袭击的美国,也才1212万,只比苏联多一点。
苏联的强大不光是在国家实力上,也在他输出的意识形态上。苏联主张的社会主义,目标是消灭美国等国家引以为傲的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到共产主义,苏联和美国是天然的对立关系,美国将苏联视为洪水猛兽。
此时此刻,你的丘吉尔也上线了。丘吉尔来到美国,在密苏里小城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开启了冷战序幕。
美国和英国达成一致,为了遏制苏联向全世界输出影响,美国必须控制整个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结成以美国为领导的跨大西洋反苏同盟。
但是这个事不能让美国人牵头,首先这会让美苏矛盾加剧,其次美国本土并不愿意继续对外扩张,孤立主义抬头,即便是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也遭到了国会的强烈反对,马歇尔计划能通过,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于是大西洋组织的是最好由欧洲人自己来牵头。
1948年1月28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在下议院阐述对欧洲政策的新方案,提议建立防务联盟,这个提议被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双手赞成。
在对条约进行修改和商议之后,英法荷比卢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布鲁塞尔条约》规定,缔约国在欧洲成为被攻击目标时,其他缔约国有义务提供力所能的一切军事和其他援助。
苏联得知之后,提出了强烈抗议,3月6日苏联政府向英国发出了警告,这会导致东欧和西欧的严重对立,导致欧洲的分裂。
刚才说到的《布鲁塞尔条约》在签署之前,其实进行了修改和磋商,是哪部分进行了修改呢?
英法两国建议建立欧洲范围内的防务联盟,也就是不包括美国,而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则希望以《西半球联防条约》为蓝本,包括美国。
最终小国们的主张在美国人马歇尔的指示下得到通过,也因此欧洲人自己单独建立联盟体系和欧洲合众国的幻想被打破。
美国人亲自下场组织派对的时刻终于到了!
1948年3月22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在五角大楼举行了会谈。忠实的朋友英国主张缔结一个大西洋公约,邀请美国,加拿大和大西洋沿岸国家参加,甚至考虑将希腊,土耳其,伊朗都算进去,美国对这个提议很满意,于是在4月1日,通过了《五角大楼文件》,这就是北约的蓝本。
7月6日,美国,加拿大和布鲁塞尔条约成员国在华盛顿举行缔约会议,讨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范围,缔约国义务等等,所有意见被总结为《华盛顿文件》
此后各国纷纷准备加入北约的事宜,比如冰岛,挪威,丹麦,瑞典,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都在美国的成员国考虑范围内,并且成功说服了丹麦,冰岛,葡萄牙,意大利也加入美国帮。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北约正式生效。
美国意气风发,确定了自己在西欧的领导地位,欧洲则逐渐沦为了美国小弟,这个庞然大物信心满满,目光直指东方。
北约的宗旨是“和平与安全”,全世界都知道,华约是以苏联为敌手,对其进行有效的遏制,对苏联起到威胁作用。
尤其是第五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也就是说要是有哪个胆大的国家,攻击了比利时这个成员国,那么就相当于攻击了美国,那美国自然要出兵,硬碰硬,明眼人都知道,这条规则对付的是谁。
这项条例明晃晃地摆在苏联的面前,让斯大林坐立不安。
其实早在1947年,斯大林就成立了一个叫作“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的组织。这个情报局有点像共产国际,旨在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保持联系,扶持各国共产党上台执政。
所以欧洲的共产党是牢牢围绕在苏联周围的,像铁托这样的硬茬,虽然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如果不认苏联老大,自己搞独立发展的话,也是会受到慈父特别关爱的。比如铁托发现情报机构竟然在南斯拉夫公然招募间谍之后,怒不可遏,双方在信件中互相指责,甚至在会议上摔门而去。
苏联撤销了对南斯拉夫的工业原料工业技术支持,在边境还爆发了武装冲突。
为了把铁托赶下台,斯大林甚至不惜命令手下,刺杀昔日的好兄弟。
斯大林有这么个得心应手的组织来操控东欧各国共产党,所以他就不需要什么“华约”了。
这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一直到斯大林去世才结束。
而斯大林死后,北约的威胁一直都在,继任者赫鲁晓夫就需要新的模式来团结东欧国家,抵御美国的攻势。
赫鲁晓夫没有斯大林那么大的控制欲,相比慈父,他也没有那么大的威望和集权力量。
于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决定给予东欧各国有限程度地“独立自主”,准备解散“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但解散“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不等于放弃东欧各国,赫鲁晓夫还是要搞个国际体系来控制东欧。
尤其是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国家签订《巴黎协定》,允许西德参加北约,在苏联抗议无果之后,赫鲁晓夫的后脊梁骨更凉了。
1954年11月,苏联和东欧8国,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宣布如果西德加入北约,这几个国家将采取相同措施,组成武装力量联盟。
1954年5月14日,也就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之后,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开会,正式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时通过了关于建立华约缔约国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的决定。6月4日,华约正式生效。
从此,欧洲就出现了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北约与华约。
两大集团
赫鲁晓夫时期,华约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给了各成员国充分的自由,虽然也出现了赫鲁晓夫要求其他成员国仿照苏联进行裁军的指示。
但赫鲁晓夫始终是把华约作为底牌,
然后等到60年代,苏联和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矛盾加剧,苏联加强了对华约的军事控制。首先他在华约成员国中派驻了大量军队。
1958年时候,苏联就已经在东欧驻军共30个师,其中在民主德国19个师,在捷克斯洛伐克5个师,在波兰2个师,在匈牙利4个师。这些驻军对东欧国家起着直接控制的作用。
而华约这个联合组织,主要部门的领导也都是苏联将领担任,甚至在1968年,苏联直接利用华约组织的名义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当苏联的钥匙交给勋宗之时,勋宗体内的斯大林控制欲基因觉醒了,然而勋宗并没有斯大林的智慧,在勋宗时期,华约更是彻底沦为了苏联的私人财产。
苏联军队甚至在很多华约国家享有豁免权,以华约名义出兵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出兵华约成员捷克斯洛伐克的做法,更是深深伤害到了其他成员国。
回头看看北约,刚刚建立起来的北约,也同样决定在欧洲投入大量的地面部队,计划在1954年建设96个师,4000架飞机。
北约成立5年内,又吸纳了希腊和土耳其,增加了自己的东南方向的防御,还接纳了西德,允许其拥有12个师,也就是50万军队,这极大充实了北约的中央防线,也间接导致了华约的成立。
风风火火的北约,内部的矛盾也同样凸显。欧洲退役老大哥法国和德国就要求打破美国对北约军事指挥权的垄断。
就连英国也看不下去了,主张欧洲和美国建立平等的关系。
法国最后的英雄戴高乐总统在1966年直接宣布退出北约。北约内部斗争让美国的领导地位岌岌可危,各国离心。北约的军事力量被严重削弱。
20世纪60年代,北约只剩下23个师,与此同时,华约拥有120个师。
北约对华约丧失了局势优势。即便在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依然如此。
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好拉着华约一起坐下来好好谈了一次。1968年,华约和北约在一起召开了欧洲安全合作会议,提出了“均衡裁军”的建议。在这之后,欧安会还举行了三个阶段的会议,就双方边界,安全信任,经济,科技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解决了与华约的关系之后,美国历史上外交能力天花板总统尼克松在1974年6月,与北约各国首脑一起,签署了《大西洋关系宣言》,承认西欧各国是美国的平等伙伴。算是缓和了北约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当然了,因为美国全世界发动战争,比如中东战争等等,让其他成员国很是为难,希腊退出了北约,土耳其也离北约远远的,自己一个人玩。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北约笑开了花,重新对苏联展开了攻势。首先是大幅度提高军费开支,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强行拖苏联进入军事竞赛,第二就是展开外交攻略,比如制裁波兰和团结工会的方式,分化华约成员,同时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拉人入伙,中国就是其中一个。
之后通过经济援助,修复与希腊和土耳其的关系,加强北约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北约遏制了苏联和华约在世界各地的进攻势头,通过谈判,协议共同裁军和削减战略武器的方式,削弱华约的军事实力。
北约对华约的强势压制,让苏联完全喘不过气,直到苏联解体!
你不要靠近我啊!
1991年,苏联解体,理论上北约作为冷战时期的军事工具,也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对于美国来说,北约是保持美国在欧洲影响力的重要工具,是美国和欧洲各国最紧密的纽带。
于是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北约也从军事职能扩展到政治职能,提出了“预防和危机处理”的军事价值。
以军事为后盾,依靠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综合手段保障成员国利益。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倒没有什么,然而北约却开启了自己的东扩之路。
1999年3月,原华约成员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北约势力范围进入黑海,里海,和波罗的海地区。
此时的俄罗斯是什么态度呢?俄罗斯酒神叶利钦表示很欣慰,因为美国专门签署了一份文件,承诺要把俄罗斯纳入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里。
实现东扩之后,不到半个月,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南联盟悍然发动轰炸空袭。我们的大使馆也被北约炸毁。
再对南联盟轰炸后,就过了十几天,北约就宣布了下一轮东扩计划,将9个东欧国家纳入到第二轮东扩的候选国家。
酒神叶利钦终于酒醒了,马上宣布了辞职。他在电视中,不断请求俄罗斯民众的原谅。
普京上台后,尽量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北约东扩事件上,普京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从普京的性格上推断,他还需要时间重振俄罗斯的实力。
2004年,美国实现了第二次东扩,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东扩,一口气吸收了7个国家加入北约。
这时候北约成员国已经扩大到了26个。
在这次东扩后,北约已经基本完成对俄罗斯的“包围”。
俄罗斯为了化解北约的攻势,曾经在1991年、2000年、2003年、2008年,4次申请加入北约,均遭到否决
如何通过其他更有效的手段阻止东扩,一直缠绕在普京的脑海里。
直到乌克兰在2005年发生颜色革命,亲美派尤先科被美国扶持上台,担任乌克兰总统,直到亲俄派亚努科维奇在2014被赶下台。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直到2014年3月,克里米亚公投通过,并入俄罗斯。
同年5月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举行独立公投,自行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乌克兰政府与反政府武装演变为大规模战争。
俄罗斯亲自下场,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领地。
为什么乌克兰对于普京如此重要呢?
普京曾经说过“谁创造了乌克兰?”
“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