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 伊岭岩的历史故事
编者按:
伊岭岩开辟岩洞探险,成为展示壮乡文化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乃是得益于70年代初,新华社记者苏永勤先生等人的艰辛挖掘和奔波宣传。本文为苏永勤先生之子,南宁日报社记者苏贤庆先生所作的,关于伊岭岩未公开的诸多历史事迹,和相关细节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伊岭岩的故事
◎ 苏贤庆
广西著名的伊岭岩风景区,自1973年发现、修建并对外开放至今已40多年。几十年前,此处还是荒坟累累,夜晚野兽凄叫令人不寒而栗。而今,这里绿树婆娑,游人如织,伊岭岩风景区成为壮乡不可多得的“明珠”。
源自一场打赌
△伊岭岩田园风光。/《武鸣百年图籍》
武鸣伊岭村,南为连绵的高峰山脉,北为巍峨的天井岭。1963年,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因事到武鸣,他乘车刚过旧南武公路高峰坳,即被映入眼帘的伊岭群峰迷住。后来,郭老写下了:“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名诗句,以作对伊岭群峰印象深刻之纪念。
10年后,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华访问,顺道参观桂林。当年,我的父亲苏永勤在新华社广西分社任记者,因工作需要到桂林采访加拿大总理参观桂林一事。
在桂林芦笛岩风景区,当时自治区党委一位主要领导见加拿大总理对芦笛岩的景色赞叹不已也很高兴,便风趣地对在旁的我的父亲说,他曾在武鸣蹲点“社教”,对伊岭山水的印象深刻,但伊岭群山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像芦笛岩这样的岩洞。那位领导还对我的父亲说,如果在伊岭群山中找到一个好岩洞,他可拍板把伊岭建成风景区。
我父亲是个性格较内向,但又不失幽默之人,当时立即与那位主要领导击掌打下这个赌。父亲打这个赌看似开玩笑,其实他心里是有数的。父亲虽说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便出国留学,回国后又在北京等地工作至上世纪60年代中才回广西,但他知道家乡伊岭有数百座属喀斯特岩质地貌的山峰。在这些群峰中有100多个岩洞,其中一定有大的溶洞。
△苏永勤先生主编,1987年版《伊岭岩诗词选》。
1973年10月27日,父亲从桂林回南宁的第二天即回到伊岭村。那天中午,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几十个村民兴致勃勃地听父亲讲述在桂林为寻找好岩洞打赌一事。父亲在村民中威信很高,尽管他在我出生才一个月就外出留学、工作。至我长到9岁才回到伊岭故乡,但他总是牵挂着家乡的建设。
当时,伊岭村电灯不明,道路不平,村中没通公路,虽离南宁直线距离才20多公里,但有的村民一辈子都没到过南宁,村里落后面貌不言而喻。父亲告诉村民,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在伊岭境内找到一个大岩洞,那伊岭很快就会变成旅游风景区,村里千年落后面貌也会随之改变。村民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后,均激动不已,大家纷纷表示愿为此出力。
伊岭群峰岩洞100多个,但哪个最有价值?对此,村民众说纷纭。最后,父亲采纳了我那生于清末,一辈子当教师的祖父苏书堂的建议,把目标锁定在离家门口仅400米的宫岩(即现伊岭岩)。
△1978年开放伊岭岩初期制作的明信片。
△1978年开放伊岭岩初期制作的明信片。
岩洞旧事颇多
宫岩,处在凉满山中。凉满山,顾名思义,即是很荒凉的意思,本地人历来把此山视为“野鬼”、兽类出没的地方。然而,在这荒凉的山中有一岩洞的名字却十分诱人,那就是“宫岩”,武鸣壮话就是岩洞的意思,“宫”就是“宫殿”。“宫岩”,释为汉语就是“像宫殿般美丽的岩洞”的意思。
△潺潺流水的伊岭岩民俗长廊,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武鸣百年图籍》
宫岩这名字虽很诱人,但因其处在凉满山之中,故伊岭村人从没有人能敢深入此洞,此洞到底有多深多宽并无人知,村人对凉满山和宫洞充满了恐惧和神秘感。村民对凉满山及宫岩产生恐惧是有原因的:
其一,据武鸣史载,旧南武公路开通以前,武鸣通往南宁,伊岭是必经之路,上世纪70年代,现伊岭岩大门前还可见到一段旧路的石板约有半里长。那时,由于官道通过伊岭,故盗匪时常洗劫伊岭村。清光绪年间,盗匪进犯伊岭,村人奋起抗击,在凉满山(现伊岭岩大门口)村人与匪徒血战,双方共有数十人死于此处。
其二,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发生南京内讧,清政府军攻破南京城后,太平军少数部队突围回广西,当年驻兵伊岭,想伺机攻打邕州。但后受到清政府军队及地方武装四面突袭,在伊岭境内打了一场恶仗。因寡不敌众,太平军在现伊岭岩前陷入稻田中,有的在满凉山上纷纷跳崖。这场恶仗,太平天国士兵有1000多将士战死,至清末民初,村民用锄头挖烂泥种田,尚可找到太平军士兵的长发。
后来,那些有幸逃散的太平洋士兵又纠聚成军,不久即对伊岭村的地主武装报复,但祸及无辜百姓,伊岭汉屯(现伊岭第一组)有300村民被太平军烧死在一名曰汉岩的山洞中。
其三,在抗日战争年代,有一天日寇侵犯伊岭,伊岭村有一妇女慌张之中逃进宫岩,由于太慌张跌入深渊,后连尸骨也没找到……伊岭村人对凉满山及宫岩恐惧之事还有很多。
△伊岭岩溶洞内景/ 编者摄 2019年
△伊岭岩景区的壮族文化展示长廊/ 编者摄 2019年
△伊岭岩景区的壮族文化展示长廊/ 编者摄 2019年
首次探洞经历
当年,我父亲了解到凉满山及宫岩的这些故事后,更增强了探索宫岩的信心,他认为村民不敢的宫岩,其洞内钟乳石的保护定会更完整,更有探索的价值。
1973年10月27日,父亲回伊岭村的那天晚上,我和十几个民兵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宫岩洞口,准备进洞探索。那时,由于传说该岩洞有蛇、兽出没,加上一年多前在伊岭附近的平陆村一山洞中捕获一潜伏了二十多年的土匪,故为安全起见,我们便带上了半自动步枪及照明工具,以防不测。
那天晚上8时许,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开始进洞。刚进洞,一股寒气逼人而来。抬头一看,洞内石花、石笋、石幔十分美丽。由于岩洞宽大,我们手持的十几支电筒光束犹如空中飞萤,显得微不足道。该洞不深处就有如此美景令我们极为震惊,洞深处的景观更不言而喻了。父亲很激动,他兴奋地说,终于找到“宫殿”了!
△伊岭岩溶洞示意图/《伊岭岩、灵水》,1985年版插图
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很艰险,我们花了许多力气,通过钻、攀、爬,用绳吊才进到洞底。进到洞底,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蝙蝠成团聚在岩壁上,粪便积有一尺多高。蝙蝠从没受过惊扰,突然看到我们这些来访的“客人”时,都龇牙咧嘴,眼露幽光发出“警告”……那天晚上,我们从进洞至第二天早上7时才从另外一小石洞钻出来。
后来,父亲立即到腾翔圩邮电所通过电话向区领导汇报。几天后,区旅游局有关部门便拉来了发电照明工具,对岩洞进行全面探索,伊岭岩这颗壮乡“明珠”就这样被发现了。
△伊岭岩溶洞内景/ 网络图 侵删
景区大放异彩
1973年底,上级部门决定把宫岩进行修建,并列入风景区建设。该岩因处在伊鸣村境内,故经上级领导研究决定取名为:伊岭岩。现岩洞口“伊岭岩”那3个字为我区著名书法家李雁先生所书。
△伊岭岩洞口,书法家李雁先生题字。/网络图 侵删
1974年至1975年,这期间有关部门为伊岭岩外景的建设投入了巨资,洞内的景观灯光设备等也日渐完善。伊岭岩对外开放之初,有时每天接待上万游客,还曾接待外国元首。
△1978年12月12日,前来广西参加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副团长、中央军委会顾问卓琳(右六)到伊岭岩参观后与接待人员合影留念。/《武鸣百年图籍》
△1999年11月13日,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前右一)、著名导演邓在军(前左一)一行到伊岭岩参观。/《武鸣百年图籍》
近年,伊岭岩的建设及旅游项目更上一层楼,游客到此除了可参观洞内自然奇观外,还可以观赏到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表演,以及壮乡先民生活、劳作的传统工具。伊岭岩风景区管理处经过驯养的100多只猕猴更是为风景区增色不少,猴群随着唢呐声起舞迎客,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10年来,伊岭岩以其独特的旅游优势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分会场多次在该风景区举办,该风景区为壮乡增添了不少光彩。
△武鸣出产的“伊岭岩”牌香烟/网络图
随着区、市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伊岭岩风景区也不甘于后。目前,有关部门正不断探讨其发展新思路,意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寻找新的旅游项目,使该风景区的旅游项目更丰富,以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伊岭岩,这颗壮乡的“明珠”,相信她会永远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