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起源~历史上的西域都护你知道吗?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

从汉代至清朝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央政府派出管理西域的首个地方机构,其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三十六国,以后增加到五十国。西域都护府的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

西域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时可发兵征讨。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

西汉时,都护一职普遍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领,领二千石俸。首任西域都护是骑都尉郑吉,他在“护鄯善以西南道”基础上“并护车师以西北道”,即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成为中央任命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仅西汉时期就有18人,东汉的班超也较为著名。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开创了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推动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芝麻、蚕豆、豌豆、黄瓜、大葱、胡萝卜等植物和骆驼、驴、马的优良品种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织品和铁器等工艺品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丰富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同时,西域与中原在文化上的交流,也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如中原礼仪制度、汉语典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西域的乐器如琵琶、羌笛等传入中原,成为中国传统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佛教,也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原的。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分,它既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汉朝虽然不干预西域各国内部事务,但掌握它们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状况,同时都护代表朝廷掌管这些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权,可以调动它们的军队,决定它们的对外态度,必要时还可直接废立他们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个国。

王莽时期,西域都护府撤除,东汉时也曾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最终撤除。但自汉代以后,西域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以下是部分担任过西域都护的人物及其任期:
郑吉: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公元前48年)韩宣:汉元帝时甘延寿:汉元帝时段会宗:汉成帝时韩立:汉成帝时廉褒:汉成帝时郭舜:汉成帝时孙建:汉平帝时但钦:汉平帝时李崇:新莽时
班超虽不是正式的西域都护,但他以将兵长史的身份平定西域,并在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还洛阳后,由任尚、段禧继任西域都护。

延光二年(123年),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为后世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