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中人人称赞的商鞅,其真面目恶名昭著,死后被秦惠公撕碎
文/ 家家安宁(readingv)
小学时,学历史,有个历史故事:商鞅变法。一直认为商鞅是让秦国变强大的、正直、勇敢之人。
然则,读完《史记·商君列传》,才发现,错了!让秦国变强大不假,但正直勇敢实在不合适。商鞅其人,受法家刑名之学熏陶,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是卫国庶出的孩子。从小喜欢刑名之学,时任魏国丞相公叔座的中庶子。公叔座病了,梁惠王去看望他。十分忧心的说:您生病了,将来魏国社稷可如何是好呀?(梁惠王是魏国的国君,又称魏惠王。彼时诸侯国纷纷自称为“王”者比比皆是。实为大不敬之礼数。)
公叔座说:我门下中庶子公孙鞅(商鞅),年龄不大,却很有才华,您可以用他管理政务!梁惠王露出不想用的神色。公叔座又说:如果您不用公孙鞅的话,那您就把他杀了,不可让其他国家任用他。
梁惠王不听。
1.商鞅变法
后来,商鞅听说秦国在招募贤仕。便在秦国宠臣景监推荐下见了秦孝公三次,并开始实行秦国变法。
变法的内容,有好有坏:
比如说五家为一伍,如果邻里有犯错误的,必须要互相告发,不告发就有罪,要受到刑罚;
比如说国君同姓宗亲如果没有立下军功的,不能列入皇亲贵族名册;
比如说私斗者,根据轻重量刑惩罚;
致力于农耕生产的,奉献的谷子布帛越多,可以免除徭役,不用去给国家当苦力;
其中有一条是:如没有身份通行证,住旅馆被抓后,住店的人和店主要一起受罚。请记住这一条,因为后面会用到。
而且,一旦犯错,要么是腰斩、要么是割掉鼻子,要么是墨刑,总之都是通过严厉的酷刑处置,在现在看来,非常之残忍。
还没公布实行之时,商鞅担心百姓不受命。
便在南门放了一根木头,并称如有人搬到北门,就给赏金十两;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接着赏金提升到了五十两,有个人就搬了,真给了五十两。百姓看到,果然无戏言,开始相信商鞅的话。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开始。
之后商鞅公布秦国各类刑罚的条例,要求上至君主、下至老百姓必须实施。
变法一年后,秦国确实得到了治理。老百姓都说,这些法令给生活带来各种不方便!结果,秦国太子犯法了,怎么办呢?商鞅说,那就处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太师公孙贾吧。这两个人就被执行了墨刑(额头刺字)。于是,没有人不敢遵守法令的。
变法十年后,秦国家家富裕,路不拾遗。因为担心私斗被惩罚,乡村田间,都不敢打架斗殴。
变法十三年后,秦国设置了县令、县丞,增产庄稼,公平赋税,统一度量衡。
变法十八年后,周朝天子赐祭神的肉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秦国成为了霸主之国。
变法十九年后,商鞅怂恿秦孝公攻打魏国。没错,就是本文刚开始不打算重用商鞅的梁惠王。
秦孝公便让商鞅带领军队攻打魏国,迎战的是魏公子卬。商鞅对公子卬说:我们之前很友好,现在各为其主,咱们别打了,坐下来谈判,签订盟约吧!这样两国都各自安好。
然而,两人喝酒畅饮之时,商鞅趁机俘虏公子卬。之后攻打魏国战胜而归。梁惠王只感叹说了一句话: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因此魏国和商鞅结下了仇怨。
商鞅常用暗箭伤人的名声,也在诸侯国传开。
这次战胜,秦孝公赏赐给公孙鞅于地和商地共计十五个城邑,从此公孙鞅就被称之为商君,后人称商鞅。商君在任秦国丞相十年期间,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也不受百姓爱戴。其日趋奢靡,他制定的刑罚,多数用在普通百姓身上,自己却不受此限。
2.赵良劝商鞅隐退
商君有意与秦国人赵良结交,赵良见到商鞅说:我不敢呀!我不是贤人,不敢受此命。
商鞅说:你看,我刚来秦国之时,他们还是效仿戎狄的习俗,父子一大家人男女老少都住在一个房间里面,毫无礼节可言,我现在通过变法,让秦国变得和鲁国、卫国一样有礼教,男女有别…我这般作为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
赵良说:百里奚是楚国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是贤君,要去求见,但却没有钱,于是便把自己卖给了秦国人,帮忙喂马喂牛。秦穆公知道后,从喂牛的低贱身份举用他。他任秦国丞相期间,讨伐郑国,拥护晋国维护了各个诸侯国家的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他自己出门从不乘车马,也没有跟随的军队,也不携带武器。他去世之后,秦国男女痛哭流涕,孩子不唱歌谣…五羖大夫的功名都记在了史册上,他的德风流传于后世。
你呢?
对太子老师刺额加刑罚,用严峻的刑罚伤害百姓,自己大筑门户,出门前拥后呼。老百姓现在对国君的命令都不立刻执行,而是立刻执行您颁发的教令命令。你还面向南面而坐,自称“寡人”!你若真想延年益寿,那就应退还十五个城邑给秦国,隐退去耕田务农,并且劝告秦王任用那些隐居的贤人,赡养老人,抚育孤儿,尊敬父兄;你若还是贪图富裕,玩弄秦国法令,蓄积百姓恩怨,秦王一旦抛弃你,要逮捕你的人,岂是少数?
商鞅不听。
五个月后,秦孝公驾崩。太子即位,就是秦惠公。太子老师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鞅要造反。商鞅逃走了,到函谷关时,想住旅馆。
旅馆掌柜不认识商鞅,便说:不好意思,商君规定,住旅馆要有身份凭证,否则我们会连累入罪的。商鞅长叹:哎!原来法令的弊端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
便逃去魏国,魏国人记恨他用暗箭伤害公子卬而吃败仗的事情,便逮住他,送回了秦国。
秦惠公与商鞅在商邑大战,商鞅大败而亡。秦惠公,把商鞅尸体带回去,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商鞅尸体实施了极刑——车裂。
这就是商鞅。
想当初,他制定各种刑罚用在老百姓身上,使得百姓不得不遵守各种无理法令;最后商鞅又毁灭于自己“信仰”的、制定的极致刑罚之下。可应了那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3、结语
纵观公孙鞅一生,有人说,商鞅是直爽之人。其实,商鞅为人跟直爽不沾边,实则为刻薄与凶狠。或因是法家人物,总之对人惩罚毫不留情,各种严苛酷刑加之于普通百姓、以及达官贵人身上,通过此种方式让人害怕的不得不听命于他,树立所谓的“威名”。然自己却凌驾于法令之上,不受限制。
当然,一些对于发展有利的法令,确实让秦国实力大大增强,然则凡事当留余地,应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商鞅则不然,反而变本加厉,到后来,秦国自上至下无一人真心赞许商鞅。
太史公读商君撰写的《开塞》《耕战》后,认为书中的观点和商鞅平时的为人处世如出一辙,故而其刻薄之名,早在秦国臭名昭著。
-本文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家安宁(ID:readingv)。致力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愿向阳而生,不惧沟壑!启发智慧,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