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传奇(一)一夜白头过昭关,由平王的性丑闻引发的历史逃亡
春秋时期,有一段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斗争历史,这段历史后来被东汉史学家赵晔写成了一部《吴越春秋》,这是一部以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而在整个吴越争霸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却做了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著名军事家,曾和孙武携手并肩辅助过吴国。只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伍子胥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伍子胥名叫伍员,子胥是他的字。《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说他的祖先叫伍举,按年代推算一下,实际上应该是他的祖父。伍举在楚庄王时以秉性刚直敢于直谏而闻名,就是他,曾给楚庄王出了"一只鸟三年不鸣不飞"的谜语,从而让楚庄王"一鸣惊人"。所以他的后人在楚国朝野之中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一位贤臣,当时做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还有一个儿子叫伍尚,是伍子胥的哥哥,性格仁孝慈爱,为人很注重德行,在楚国也很有贤名。
我的叙述看上去是不是有些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不错,小至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不就是平静安宁的生活和天下大同的和谐吗?可平静是相对而短暂的,有时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也经常会催生并涌动着暗流,甚至会翻江倒海,波涛汹涌。
楚国到了楚平王的时候,国势正渐渐衰落,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的霸气已经不复存在。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楚平王做起事情愈来愈加昏聩,几乎能把他爷爷楚庄王的鼻子气歪。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为十五岁的太子建聘下了一位被司马迁称为"秦女"的秦国姑娘做妻子,也有史书上说是秦国的公主秦哀公的长妹孟嬴。此女究竟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位秦国的姑娘或者秦哀公的大妹长得太美了,所以,当楚平王派太子少傅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迎娶的时候却发生了变故。
原来,费无忌是一个奸佞小人,他虽然做的是太子少傅,却"无宠焉"(《左传·昭公十九年》),太子并不喜欢他,当然他对太子建也是不忠的,想着法儿讨好楚平王,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当他知道了这位秦女美貌绝伦之后,就先赶回楚国向平王报告说:"秦女是一位绝代美人,大王何不自己娶了她,再为太子另外娶妻。"
楚平王是一位好色之徒,可是再好色也不能和儿子争女人啊!结果,听费无忌这样一说,竟然心动,不顾父子父子人伦,把本来应该是自己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而为太子建另娶了一位据说是秦国陪嫁过来的面貌姣好的女子。
楚平王
呵呵,好像历史上还有好几位君主也喜欢做这种和儿子争媳妇的事情吧。
费无忌因此得到楚平王的宠信,并很快得到了升迁,不再做太子少傅了,而被平王提拨为贴身侍臣。不过,他担心将来有一天楚平王死了,太子建即位后会杀了自己,便经常在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致使平王对太子越来越疏远,最后把太子建派出去驻守城父(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防守边陲。可是费无忌并不死心,丝毫没有停止对太子建的诬陷。
有一天,他对平王说:"因为秦女的缘故,太子必定会怨恨大王,希望大王有所防备。听说太子驻守城父以后,对内整训军队,对外和其他诸侯结交,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来攻打都城,犯上作乱呢。"
这个楚平王真的是昏聩至极,竟然听信了费无的话,马上把太傅伍奢召来责问。伍奢知道这定是费无忌又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便谏诤平王说:"大王怎么能轻易听信奸佞小人挑拨是非,而疏远自己的亲骨肉呢?"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并没有写平王当时听了伍奢这句话之后的表情和心理,但就本人猜想,他当时肯定也有些犹疑不决。而费无忌则害怕平王再转回心去于己不利,进一步地诬陷说:"太子和伍奢早就密谋叛逆,大王现在不加以制止,他们的阴谋就会得逞,那时大王就成为阶下之囚了。"
楚平王听了,再也没有犹豫,当即命人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又命令城父邑的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奋扬知道这是一个阴谋,提前派人通知了太子,太子建才有机会逃到宋国去了。
太子建跑了?还有没跑的呢。费无忌不但要拔起萝卜,还要连泥一块除掉!他向楚平王进谗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如果不把他们也杀了,早晚是楚国的祸害。"
于是楚平王派人告诉伍奢:"如果你能让你的两个儿子回来,我就饶你不死,他们不来,你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费无忌原来长得这样
伍奢当然知道这是楚平王以自己的生死为诱饵,引诱伍员和伍尚前来送死,想把他们父子赶尽杀绝。他深知长子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听说后一定会来。而伍员却是桀骜不驯,且能忍辱负重,他一定会考虑到这是一个圈套,来即赴死,所以他肯定不会来。
楚平王派人去召伍尚和伍员,对他们说:"你们兄弟若听召回去,你父亲伍奢就能活命,若抗命不回,大王就会马上把你们的父亲杀掉!"
结果真的像伍奢预料的那样,大儿子伍尚听了,打算回去。伍员却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回去,其目的并不是想让父亲活命,他是担心我们逃跑而成为他的心腹之患,就用父亲做人质,欺骗我们回去一并杀掉,这样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们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然后借助别国的力量为父亲报仇。我们今天就这样回去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伍尚也明明知道这一去难免一死,可是不管真假,平王召我们回去是为了让父亲活命,如果不去,以后又报不了父仇,最后会落一个不孝的骂名,被人耻笑。于是伍尚让使者把自己抓了起来。
对于伍尚这种"明在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左传·昭公二十年》是这样记载的:
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
伍子胥电视形像
而伍子胥则全身披挂,持弓在手,斩钉截铁地对平王派来的人说:"请回去告诉大王,如果认为我父无罪,就释放了他;如果我父有罪,即使我回去了又怎能减免父亲的罪过呢?那就请大王依律处分好了。"
来人知道伍子胥不是好惹的,对于这样的硬茬也不敢硬来,只好任他出走。楚王知道伍子胥不会前来自投罗网,只得把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杀了。又在各城关要路张贴伍子胥的画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追捕捉拿。伍奢临死前听说伍子胥逃走,叹道:"楚国的君臣以后将要连饭都吃不好,将要奔忙于战祸了。"
有关这件史事,《史记·伍子胥列传》和《越绝传·荆平王内传》中都有记载。
父兄被杀,伍子胥心中悲愤万分,发誓一定要为他们报仇。那时,太子建避难到了宋国,伍子胥便到宋国依附太子建。正赶上宋国华氏贵族作乱,就与太子建一起投奔郑国,郑国人对他们特别友好。后来,太子建又到了晋国,伍子胥仍然跟随着他。当时,晋国想吞灭郑国,太子建受了晋顷公的怂恿,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回到郑国做晋国的卧底内应,不想机密泄露,太子建在郑国被杀。伍子胥仓皇之中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往吴国。
伍子胥去吴国经过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道:"(伍子胥)到昭关,昭关欲执之。……几不得脱。"
看来历史上大概真的有伍子胥过昭关的史实,但《史记》中记载得比较简略。而民间何以又有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传说呢?想来这是后人演绎的结果,目的是为增添伍子胥的传奇色彩。
民间传说中,伍子胥过昭关的情形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第一种版本见于清代马骕的《绎史》,大概是说伍子胥在过昭关时被关吏捉住了,在这种情况下,伍子胥则表现出了异常的大胆与机智。他对关吏说:"大王之所以追捕我,是因为我身上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现在这颗宝珠被我弄丢了,你抓我抓得正好,我就可以说宝珠被你搜去吞进肚子里了,到时大王必定会杀了你,剖开你的肚子,拉出你的肠子来寻找宝珠。这样即使我死了,而你的肠子也会被一寸一寸地割断。"关吏听了这话当然吓得要命,只得乖乖地放伍子胥过了昭关。
然而,在《战国策·燕策》中,也记载着一件和伍子胥过昭关的情形几乎完全相同的事情:齐国人张丑在燕国做人质,燕王想杀掉张丑,张丑逃跑时被一位守边境的关吏抓到,情急之下,张丑对关吏说:"我且言子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吾要且死,子肠亦寸断绝。"
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故事的嫁接?目前尚无一种确切的说法。
这是昭关吗?
伍子胥过昭关的另一种版本说的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这一版本大概形成于明朝时期,也是在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版本。
伍子胥在过昭关之前,曾经住在一个叫东皋公朋友家中。据说东皋公扁鹊的弟子,但是这种说法有点不太靠谱,因为在时间上相差了一百多年。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而伍子胥逃走遇东皋公则应该是公元前527年之后的事。所以,与其说东皋公是扁鹊的弟子,倒不如说是扁鹊的传人更为妥当。
东皋公就住在离昭关不远的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因为昭关上不仅张贴了捉拿他的榜文,榜文上还有他的画像,而且盘查很严,想要过关非常困难。为此,伍子胥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便披衣起床,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万全之策。
这样想着,不觉天已大亮。伍子胥开门出来,东皋公见了,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东皋公看到伍子胥一夜之间鬓发胡须已经变得斑白,这个本来只有三十来岁的汉子,现在看上去却像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当东皋公把他的这种变化告诉他时,他还不大相信,等拿了镜子一照,这才完全相信了。
东皋公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原来就在几天前,东皋公就与他的朋友皇甫讷商议好,由于他跟伍子胥长得很像,所以就想来个移花接木,蒙混过关。今天看到伍子胥的头发全白,即使不化妆别人也很难认得出来,这样过关就更加容易了。
为了稳妥起见,东皋公当天还是让皇甫讷来了。他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则扮作一个老仆,公子胜扮作村童,四人分作两组前往昭关。结果,昭关关吏把皇甫讷误认为是伍子胥抓了起来,而伍子胥则有惊无险地趁乱出了昭关。官兵最后才发现抓错了人。
这个版本正史上并无记载,只见于明代余邵鱼的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伍子胥塑像
很有意思的是三国时期的关公也上演过一场类似的戏码。传说关公本来并不姓关,有一次因为路见不平,也可能是出于英雄救美冲动,杀死了解梁县的县官和他的舅舅而逃亡到潼关。这时关隘上已贴有捉拿他的画像,并加强了盘查。
关公见无法通过,不敢硬闯,只好躲到一条小水沟旁想办法,顺便用手捧水沟里的水来洗一下满面风尘。洗了两把之后,等再一次欲从水沟里捧水的时候,水中忽然映出一张赤红的面孔来。关公吓了一跳,再仔细看,水中映出的确实就是自己的脸啊,竟差一点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关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坐在那里发了一会呆,竟忽而高兴起来。何不趁此过关试试?于是他走出来,大模大样地径直走向关口。守关的小吏叫住他盘问,问他姓什么?关公随手指关为姓,说他姓关。小吏再对照画像审视了一番,竟然没有看出什么破绽,把手一挥放他出了潼关。
后来关公浪迹江湖,遇上刘备,以后竟到死也一直追随着他。那关姓也不再改变过来,跟随他直至身死。他的后代也都随之姓关了。
那么关公原来姓什么呢?清代的戏曲选本《清音小集》中说:关羽姓冯,名贤,字寿长。《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中,也有"关羽本姓冯"的相关记载。但是这些说法都缺少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所以关公姓冯的说法还仅限于传说。
伍子胥过了昭关,却马上又遇到 了第二道难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咱们也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敬请关注和等待。